今年除夕不放假,疲惫的女孩下了班,回到一个人租的房间;从写着“预制年菜”的红色立方体中,拿出一堆“加热即食”的料理包;在昏暗的厨房里摆出一桌看似丰盛的菜肴,对着平板电脑里仿佛是由AI合成的父母强颜欢笑.......
这种赛博朋克式“高科技,低生活”的味道,伴着““预制菜做成年夜饭”的热搜,隐隐有三分心酸、三分感慨、四分冷淡。不过事实确实如此,这两年,预制菜早就“入侵”了不少家庭年夜饭的餐桌。年夜饭,中国人最重视的一顿饭,怎么就这样被最重视家庭的中国人,如此轻易地打发了呢?吃预制菜,过预制节
而对于那些“原教旨春节主义者”而言,只有一家人在除夕当天忙活出来的那十多个菜,才有资格被称为年夜饭。“连年夜饭都不亲手做了,那这个年过得还有什么味道?还说什么一家团圆?”也只有在这顿饭上,你那个平时几乎不下厨的老叔才会系上围裙,做上一道他唯一拿手的红烧排骨;也只有为了这顿饭,你那个已经80多岁的姥姥,才会从小年开始就买肉做馅,让孩子们在除夕能吃上他老人家打的丸子。还有你二姨包的鱼肉馅饺子,你大姑煲的靓汤,甚至是你表弟照着下厨房刚学的小炒肉.......因为这种丰盛,是一种家庭成员愿意齐心协力,为家族尽心尽力付出的仪式感。然而就是这种在过去富含了“年味儿”的独特感,如今却在预制菜的“统一编制”下变得岌岌可危。点开各大购物平台的APP,以“年夜饭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,映入你眼帘的,便是各大餐饮品牌所推出的豪华预制菜。一套除夕家宴套餐,不论是7荤2素1汤1点心,还是9荤4素3点心,都鱼肉兼备,有甜有咸,价格均以“8”或“9”这样的吉祥数结尾。下单,收货,在大年三十当天,将那十几个保质期至少在120天以上的料理包依次拆开,按顺序进行加热。基本上不用忙活多久,一顿至少在感官上看着相当不错的年夜饭就大功告成了。在不少套餐的宣传图上,有商家还会为之配上一个之前你从未听说过的大厨。这哥们就站在那里,面色红润,眉开眼笑,看上去仿佛正在用他几十年的颠勺经验向你承诺:“放心,这饭菜,我做完是什么样子,你做完,也是什么样子。”但在那些“古法手作”年夜饭的传统派看来,这一桌预制的晚餐可谓毫无“锅气”。虽这一盘盘菜看着很光鲜,闻着也有香味儿,但夹一筷子放入口中,满嘴便都是由当代化学工艺所腌制出来的“好吃”。里面弄不好,还夹带着一丝淡淡的,那种因解冻不充分而形成的“失鲜”。那统一的用料配比,那工业化的酸甜苦辣,口感一致到让你甚至觉得有些糊弄。而当一家人决定年三十去饭店吃,却发现饭店上的一大桌子菜,也有一半用了预制料包后,这种节日的糊弄感,便会变得更加强烈。难怪有网友抱怨,说再这么下去,整个春节就都快变成预制的了:就连看晚会,小品用的段子也都是从去年互联网上摘出来的预制热梗.......然而,虽然抱怨声此起彼伏,但看看数据,你可能会意外的发现:预制的菜,预制的节
冷知识,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做饭,尤其是做那么一大桌子的年夜饭。
因为接下准备家宴这个大活儿,便意味着你需要从年前开始准备,大年三十还要从早忙到晚。晚上八点钟,连董卿小尼都抱拳了、冯巩都想死我们了,你还在剁馅……这顿饭做的好也就罢了,至少还能发朋友圈换几十个赞乐和一下;要是做不好,那就有可能会被事儿多的亲戚张别挑理,并最终演化成一个名叫“大过年的,都别吵了”的烦心结局。诚然,大家都知道,只有自己下厨,做出来的饭菜才会有团圆的味道。但发朋友圈晒年夜饭有多轻松,花时间做年夜饭就有多折磨。老一辈没体力做,上一辈没时间做,年轻一辈没经验做,交给一群人忙活就太乱,而交给一个人负责又太累。就这样,除夕下午或晚上的这一场聚餐,便仿佛变成了一个甜蜜而又巨大的包袱。所以在预制菜开始普及之前,专业的厨师和餐馆早就接过了这一棒。今年,单是杭州一个上门代做年夜饭的厨师,10天就能赚上1万多块钱,日程满到从腊月二十六一直排到了正月初七。诚然,这些所谓的工业速食确实很难被划入极品珍馐的范畴,但反过来讲,统一的工业规格也让它们不会难吃到哪里去,翻车的概率非常低。所以看一看各大平台年夜饭预制菜的销量,会发现食材用得越珍贵,菜品本身越贴近“硬菜”,销量往往就越好。因为像鲍鱼、辽参和帝王蟹腿这样的食材,普通家庭平时很少烹饪,大过年好容易吃上一回,与其担心自己因处理不当而糟蹋了好东西,倒不如选择相信预制菜的平均水平。于是,像什么“鲍鱼花椒鸡”和“金汤佛跳墙”,便接连成为了这几年间年夜饭预制菜的小爆款。如果年夜饭最大的定义“是由自己动手,烹饪一桌好菜”,那就别管是从洗菜,开始的还是从加热开始的。去年,京东平台的预制菜成交额在春节期间暴增了6倍;
今年,根据《中国经营报》报道,盒马的半成品年菜销量在年前一周增长了20%。第一批大彻大悟的年轻人,已经自告奋勇地用预制菜尽孝了。
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通透了:别说过年吃预制菜了,这个世界难道不就是一个巨大的预制菜工厂吗?
拉扯与妥协
当然,年夜饭的预制菜,也不是指以次充好,用劣质加热包装成现炒锅气的,被大多数网友反复唾弃的工业废渣。2020年左右,因为客观因素,原地过年的年轻人比之前多了几倍,于是“预制年夜饭”开始悄然流行起来。2019年,春节期间预制菜在百度的搜索热度还是0,到了2022年,同样词条的热度已经突破了7000。一方面,就算是人在异乡,孑然一身,你也需要在农历的最后一天吃点好的,搞出一桌子好菜来慰劳一下自己。但另一方面,在工作日完全靠外卖业务来摄取三餐的都市白领,又有多少能够在一天之内搞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四凉四热呢?就这样,一头是“自己做最重要”,另一头则是“吃得好才重要”,两股力量就在年夜饭这个议题上来回拉扯。最终,给预制菜市场撕开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空间,在“吃年夜饭”和“做年夜饭”的矛盾之间,达成了某种消费上的妥协。〓 图源:小红书 @厨房一午一食
而我们今天的春节,则又仿佛构筑在无数个与之类似的矛盾上:
在年末,被都市捶打了一年的我们渴望回家,想吃上父母做的饭菜,想跟他们好好说说一年的苦衷;可过年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小城,慢节奏的一切却又让我们感到不适,让我们意识到了父母与自己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隔阂;在归乡之前,我们希望可以继续维系春节的团圆传统,希望能感受到一大家子的热闹;但在归乡后,我们却被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提问搞得汗流浃背,被无休止的串亲戚和拜年弄到精疲力竭。可当强烈的年味夹带着一大堆亲戚,真的出现在生活当中,我们又会觉得一切过于窒息。习惯了都市原子化生活的我们,掉进了传统与现代的夹层里。一面享受过年久违的热络与甜蜜,一面又困扰于太近的人际关系。醉心于家乡的淳朴和熟悉,一面又期待更大的世界和天空。-- 点击领取凤凰生活报告定制红包封面 --